从Google到“谷歌”
现在,稍微有点信息技能的人,没有不知道Google的。Google是因特网上“最大最好”的搜索引擎,操有世界上132种语言的各种人,都能通过Google在网上搜索他们所需的信息。对网民来说。Google是个“如同布帛菽粟一样,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但是,这样一个于国人唇舌之间频繁出现的语汇,在汉语里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读音。Google刚登陆时,网民们将其读成“夠勾”、“蝈蝈”甚至“狗狗”,后来又变成“顾哥”、“故戈”、“古戈尔”的,真是如同“有1000个人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一样,一万个网民就会有一万个Google的读音!——可不要以为,这是件有趣的事儿。一个外来词汇,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广袤的多民族地区,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声音符号,不仅给人们带来不便,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文化认同上的离心。君不见,自两岸分离以来,大陆和台湾不是在很多词上的读写都不一样了吗?有时侯,文化的认同比国土的统一更重要!
外来语汇登陆中国,有一个逐渐流传和适应的过程,最后,要经过国家的“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来最终确定一个统一的称谓,这也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例互Intrnet,一开始在大陆叫“国际网络”,“世界网”和“国际互联网”.后来,被上述机构确定为“因特网”。那么Google呢,当然要有一个在汉语里的统一音形符号。否则,国人一提到Google,就发出“勾勾”、“咕咕”的鸡叫声,总是不成体统吧?-——人们便都将目光投向了国家的那个“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但这一回,人们都想错了,确定Google的中文统一称谓的,恰恰是Google自己。请看——
新闻链接一:《谷歌描绘未来搜索引擎》/英国《卫报》网站
——
——这就是说:美国的Google在中国权威报纸上的正式称谓“谷歌”出现了。
新闻连接二:……王怀南,Google亚大地区市场总监。2005年12月的一天,已被为Google的中文名字和由此发生的僵持不下的争论搞得心烦意乱的王怀南,在纸上将现有的名字拼来拼去,突然“谷歌”的组合跃然纸上。
——《光明日报》
——以上说明,Google的中文名称是由Google公司的一名干部(尽管从名字上看,他极可能是一个黄皮黑发的中国人)从众多的谐音汉字经过艰难选择后首先提出来的。
新闻链接三:……今天,如果你看到一家公司叫“谷歌”,请不要奇怪。它就是全球最大的公司Google的中文名称。Google的全球掌门人埃里克·施密特昨天出现在北京,并为Google揭晓了全球的中文名称——“谷歌”。这是全球范围内Google的唯一的非英文名字。“谷歌”名字的诞生酝酿了4年之久,其间,至少有1800个备选方案,最后按照“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确定了这一富有诗意的“丰收之歌”
——
至此,我们清楚地知道了Google的中文名字“谷歌”的诞生历程。对于这一历程,我们至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一件本来由输入国当局做的事,却由输出国的企业主动做了。这反映了外来企业的主动和友好,说白了,其中有迎合和取悦的成份。为什么?因为Google判断,“几年之后,中国网络市场将超过美国”。在全球市场化的今天,一切靠国家的实力说了算。国家发展了,经济上去了,就会赢得世人的尊重,包括对该国文化文字和习俗的尊重。这一尊重是靠崇外、媚外、排外甚至是仇外而争不来的,当今世界,一切得靠实力说话,还是那句话管用:发展是硬道理。
二、这种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反映在确定“谷歌”的4年漫长的过程中。据报导,“古歌”、“谷果”等称谓也在备选方案之中。但主办者从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角度上认为,它们过于久远和农产化。最后经过慎重的思考,确定了这一象征着耕耘和收获的喜悦、表达着勤恳求索态度的“丰收之歌”。同时也隐含了信息技术产业的朝阳气息和搜索引擎功能意蕴。在这点上,Google公司是认真的,慎重的。
三、由“谷歌”煞费苦心地为全球华人使用者起一个汉语名字这件事,不由得使我们想起历史上洋人对有确定关中国称谓时的随意和轻率:以中国的特产“瓷器”或“茶叶”来命名中国(china);葡萄牙人第一次登上澳门的土地,问当地人这是什么地方?路人指一旁的建筑物说:妈祖阁!从此,澳门在西方人口中便叫Macao!殖民主义者是不愿也不会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悠久绵长的历史的角度替中国人起名字的。显示了他们一贯的傲慢和无知。相比之下,“谷歌”公司的做法饱含了对中国文化和历史及全体华人的尊重,也就理应得到全体中国人民的尊重和回报!
同时,“谷歌”将其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定位于“不是收入,而是用户”,从他们为“谷歌”起名这件事上的认真态度,我们相信这是真实的。
愿“谷歌”在中国及全世界华人地区越唱越响。
说明:Google在英语里本来是10的100次方的意思,可以表示宇宙间任何大的物体,以此来寓含Google在搜索上的强大功能。特别更正:Google并不是像网友们所传,是为“ 色迷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