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分析、处理和交互性
蚌埠一中 汤健伟
(一)
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革命时代。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而出现的新概念。人类的农业革命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生产资料是锄头及土地。农业时代的战争从根本上来说是攻城掠地式的战争。工业革命大约从300多年前开始,其代表性的生产资料是资源,载体是市场和贸易。工业时代的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掠夺资源(如石油)和打开市场(如鸦片战争)。而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资料不再是以原子、分子构成的各种物质(资源)等有形资产,而是人类给组成知识的信息规定的、供现代计算机识别、处理的一个符号——比特(0和1)的无形资产。可以说,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资料是由比特构成的,是知识。知识经济时代的资本拥有者叫“知本家”。
小小寰球,人类栖息所依赖的三大支柱:物质、能量和信息。前两项好理解,人类一天也离不开水、粮食和天、地、海给我们带来的能量,但说到信息对人类的支配程度,以及人类生存对信息的依赖,在前两个形态的社会里,人们的认识是不足的。直到最近几十年,地球资源几尽枯竭,而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智力因素逐渐超过资源因素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支配因素时,信息的作用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重视和开发。当然,即使是在工业革命初期,有识之士也就认识到它在生产和社会中的作用,并反映到当时的文学作品中,例如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复仇者基督山伯爵买通了一个类似我国古代传递战争信息的烽火台上的信号员,令其发送被法国监禁的比利时国王已逃回比利时的假信息,使其一个仇家因股票血本全亏而破产。也许,大仲马并不知道他在利用一种叫作“信息”的玩意儿在作品里纵横捭合。但在当时,至少是气象信息对生产和战争的影响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了。
但人类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重视和依赖信息。
(二)
追本溯源,人类的信息革命并非自今日始。笔者以为: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历史上经历过六次信息革命。试列之:第一次,语言的诞生,其信息革命的工具是人类本身具有的发音器官。那时,人类已能直立行走和利用制造工具,语言的诞生,使人类把自己的声音变成思想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语言创造了人,使人成为超脱于其它动物的主宰地球的高级生物;第二次,文字的诞生,使语言信息以符号方式得以记载下来,信息得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类自身的文明得以传承和延续,所以,又有哲学家说,人是符号的动物;(这个过程,对我国汉民族而言,大约发生在五千多年以前,而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原本无文字,自己民族的历史只能凭世代口耳相传。蒙古族文字,系至1202年由铁木真命人创立的,而满族直到明末清初才有了自己的文字);第三次,信息纪录的专门载体——纸的诞生,这标志着人类信息的传播自此普及化、平民化。在这一轮信息革命的浪潮中,拔头筹的当属我国东汉时期的蔡伦;第四次,信息传递的技术——印刷术的诞生,这标志着人类信息记载的手段进入批量化、制式化,我国又属世界之最;第五次,电话、无线电的诞生,使信息的传播全球化:第六次,就是今天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工具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没有前面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人类迄今可能还停留在蚂蚁时期、(蚂蚁无发声器官,交换信息靠头顶的触角)或具有发声器官的其它动物(如鸟类,大部分哺乳动物),凭不同的叫声来递信息、基本上靠本能来维持群种的延续的时期,根本不可能具有今天人类的灿烂文化和物质文明。当然,今天意义上的信息革命,将比人类历史上的前五次的信息革命更深刻、更迅猛地改变人类所处的环境和人类本身的行为、观念……
(三)
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信息已经到了令人目不暇接的地步。人类对散布在地球各个角落的已有的知识(信息)的享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便捷。只要你随便登录国内外稍微有点名气的网站,输入一 个关键词,手指一击,你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便会滚滚而来。人类的视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开阔,人类的胸怀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宽广。
信息的占有量固然越多越好,通古博今总比孤陋寡闻强。但另一方面,“人类总得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毛泽东语),江泽民同志也说“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的拥有量越多,对创新越有所启迪,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并不是说信息的占有量越多就一 定能有所创新。已有信息(知识)的重复固然不能算创新;像牛顿和爱因斯坦那样展示当时人类从未领略过的知识(信息)当然算创新、但这样的情况不是天天可以遇见的。创新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那就是,将原有的信息加以重新编织、排列、组合,从而得到新的信息,这也是创新。即创新可以是无中生有、无中出新,更可以是有中生有,有中出新。
西方有一 个科学家为了说明这一点,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东西分别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纵横坐标上,然后看它们在坐标系上的交点所对应的两个事物的联系,能不能给人以新的联想。笔者仿其思路,曾在课堂上做了这样一个排列(见
左 图)。
几经审视后,发现交点A已能引起联想:牙膏类物品,未启用前是用锡封住的,第一次启封,得用小刀、剪刀等削去封皮,往往会弄破手。旅行中开启新的牙膏,更是不方便。但现在大部分牙膏的顶(外)端,就自带一 内锥,第一次使用时,只需将牙膏盖拧下,用盖上自带的小锥捅破封皮即可。这就是锥子和牙膏的联系产生的新的信息,这一信息,现已转化为生产上具体的应用。D点和B点的结合,暂时还未引起什么能直接转化生产力的联想。但C点却可能引发联想:能不能发明一 种“橡皮”,去直接擦除滴在衣服上的的油污?到时候,每售一套高档西服,就捎带一套能分别除去工业、食物等类油污的不同成份的去污“橡皮”?以上说明,创新依赖于信息的摄入,更依赖于对已有信息重新编织、排列和组合。信息社会不仅要学会占有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利用信息,这样,创新也就在其中了。
(四)
现在玩不玩电脑的人都常把“多媒体”一词挂在嘴角。什么叫多媒体?多媒体与现代意义上的信息革命是什么关系?等等,则不是所有人一下子都能说清楚的了。
多媒体(Multi Media):多种传媒手段。狭义的媒体概念原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业界和新闻传媒手段。广义的媒体概念系指刺激人类感观的各种方式。人类的“五官”,即眼、耳、鼻、舌、身各管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在人类的这五种接受外界信号的能力当中,首推视觉。资料表明:人类获得外界信息的途径,视觉占83.0%,听觉占11.0%,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0%,其饼状盘如左:
在有显示器和其它输出设备的计算机(非单片机)上,人们主要是通过视、听觉来接受计算机输出的信息的。基于现代计算机意义上的“多媒体”,系指给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感观带来的刺激(二者之和达人类接受外界信号方式的94.0%,能产生气味和味道的计算机至今尚未见到)也就是说,现代计算机能够以声音、颜色、符号(文字)、图画、影像等多种传媒的手段来传递信息,来刺激人类的感观,给人们以较强的震撼,故曰“多媒体”计算机。
然而,如对多媒体的理解仅到此为止,是非常片面的,甚至是非本质的。因为按照对人类感观刺激方式的多样性而言,“多媒体”手段早就存在了。在“计算机多媒体”这一概念出现之前,电影、电视早就实现了以上的各种“声、色、图、像”,为什么那时不叫多媒体呢?原来,现代意义上的多媒体还有一个本质特征,那就是多媒体的“交互性”!电影、电视虽然早就实现了多种媒体的展示,但它们都是按照事先编排好的情节和时间顺序来表现信息的所谓“线性媒体”。在发送信息的过程中,只有媒体向人的单向传播,没有人向媒体的反馈,我们就讲没有人与媒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即不具备“交互”这一现代意义上的多媒体的本质特征。所以电影、电视不能叫多媒体!
而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不仅能以多种媒体形式向人传递丰富多彩的信息,而且还可以通过键盘、鼠标、麦克风等设备干预信息传递的过程和内容,这就是所谓的人机交互。——“重在参与”、“重在搅和”、“重在表现”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创新的原始动力。将来在数字电影、数字电视里,人们可以一边欣赏影片,一边通过操纵鼠标、键盘将正反人物对换,男女主角易位,改变故事的结局,以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这好比在商店购物,货架上堆瞒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人们在挑选每一件商品时都要让售货员拿给你,你总觉得这是一种主动权的被剥夺。于是,尊重顾客自主权的超市就诞生了。在超市,你可随心所欲地挑选你所喜爱的商品,实现了人与商品之间的交互,人有了自己挑选货物的自主权。而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则将这种交互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人们甚至可以干预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内容,实现了人机之间的彻底交互,满足了人类在接受信息时的自主权、支配权和创造欲望。这才是计算机领域里的多媒体概念的完整内容。具有交互作用的多媒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下多媒体的灵魂是交互性。
资料来源:
1.陶德言:《知识经济浪潮》。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7月版。
2.[美]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来临》。哈佛大学。1973年。
3.张召忠:《战争离我们有多远?》。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7月版。
4.[美]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第三次浪潮战争》。1980、1993年。
5.陈长顺:〈多媒体CAI课件制作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6.魏建华:〈Ahthorware5.1高级教程〉。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7.www.google..com/
8.[法]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9.刘迎胜:《二十五史新编。元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0.赵奂辉:《激动人心。电脑史话》。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版。
11.乔良、王湘穗:《超限战》。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12月版。